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不肯过江东」
作者:吴方  年份:1984-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李清照 女词人 江东 项羽 李鸿章 伊藤博文 绝句 豪杰 夏日 初率 
描述: 夜读《李清照集》,这位以婉约著称的女词人,竟也有慷慨激烈的时候。如《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贯长虹的二十个字,即令是男中豪杰,也大可掷笔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
作者:刘福祥 赵矢元  年份:1985-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梁启超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国 袁世凯政府 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时期 政界元老 资产阶级改良派 光绪帝 伊藤博文 
描述:平山周,“偕同志山田
日本出版《日本首相列传》
作者:魏人  年份:1986-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制度建立 山县有朋 日本 首相 编辑出版 伊藤博文 列传 通讯社 内阁 时事 
描述:为了纪念日本内阁制度建立一百周年,日本时事通讯社编辑出版了《日本首相列传》。全书共二十二卷,包括了明治以来的历届首相,由细川隆元监修,现已陆续出版了伊藤博文传、山县有朋传、大隈重信传、币原喜重郎传、桂太郎传、西园寺公望传、山
日本近代史上的铁腕人物--伊藤博文
作者:蒋希正  年份:1987-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日本近代史上的铁腕人物--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浅论
作者:王仲涛  年份:1988-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政党政治 政党内阁 众议院 枢密院 官僚 山县有朋 藩阀 日本近代史 伊藤博文 明治政府 
描述:政党政治是日本近代史(1868~1945年)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原敬内阁到“5·15事件”),日本历史学家对此有许多高见。然而,却很少有人从国家政治权力及结构变化对政党政治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而我国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显不足。笔者不揣粗陋,试而论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论张、邵东渡与日本广岛拒使
作者:戚其章  年份:1989-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张荫桓 清政府 日本政府 李鸿章 委任状 东京 军队 伊藤博文 参赞 甲午战争 
描述: 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议和活动中,张荫桓、邵友濂之东渡乞和,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由于此,才揭开了李鸿章马关议和的序幕。所以,对于张、邵东渡及日本广岛拒使,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张、邵东渡在李鸿章赴日乞和之前,清政府曾先后三次派员与日本议和。第一次,是在一八九四年
日本宪法的发展及其战后特点
作者:何勤华  年份:1991-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宪法学者 日本宪法 宪法论 日本国宪法 二次大战 社会科学 伊藤博文 宪法意识 国家结构 违宪审查制 
描述:日本国的宪法体制、国家结构和统治方式作了设想,对1889年日本宪法进行了解
西安事变中的洛阳
作者:王军  年份:199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明治宪法 天皇 明治政府 近代资产阶级 专制主义统治 民权运动 资本主义 政治体制 政党政治 伊藤博文 
描述: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今京广铁路郑州至武汉段和陇海铁路郑州至灵宝段上。然而,蒋的如意算盘却把张、杨“逼上梁山”。
论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二)
作者:汪淼  年份:199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政党内阁制 政党政治 伊藤博文 日本政治 元老 日本法西斯 首相 近代政治 政治体制 资产阶级民主 
描述: 本篇继前文,论述自1890年行宪至1945年战败,约半个世纪的日本政治体制演变过程。按本人研究心得,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藩阀元老政治阶段;桂园体制阶段;政党内阁阶段;法西斯体制阶段。现分别论述如下。
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
作者:罗华庆  年份:199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预备立宪 立宪政治 日本国 资政院 伊藤博文 宪法大纲 考察日本 资产阶级立宪派 议会 内阁总理 
描述:本明治宪政的模仿关系密切,而这种模仿,又对“预备立宪”的进程和结果影响重大。本文即由此入手,初步作些具体研究。